真誠面對自己的生命成長及省思
──武陵文教基金會第三屆全國高中生文學獎新詩組決審會議紀錄
記錄整理:于子晴
會議時間:二○二四年二月二十四日(六)上午九點半
會議地點:桃園市立武陵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
評審委員:向陽委員、蕭蕭委員、羅智成委員(以姓氏筆畫序)
本屆新詩組入選初審篇數為五十四篇,經初審會議由林德俊委員、任明信委員、游書珣委員評選出二十一篇進入決審。決審會議推選羅智成委員為主席,在開始討論之前,評審委員先行發表此次新詩組整體觀感與評審標準。
■整體觀感與評審標準
蕭蕭委員(以下簡稱蕭)
詩最講究的是創意,是否看出、看到、寫出別人所沒看到的事情,雖然投稿者都是高中生,但從入圍決審的二十一篇作品中,可以感覺投稿者的視角、看事情的角度已經是成年人的方向,也因而題材的選擇、面向非常廣闊,而非限定在高中、青春、學習等視野,而是非常開闊地在探討內心的問題。在這個年紀回想自己的青春,發現現在的孩子有另一種成熟度,對我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。新詩強調創意,所以創意還是第一考量,有創意得分會較高一點。
向陽委員(以下簡稱向)
武陵文學獎是全國各高級中等學校、非常自由的學生創作,整體水準非常齊整,與大人的作品相比,在水準方面並沒有多大的差別;在題材方面相當多樣化,包括社會議題、環保議題、民俗,以及對生活、校園的感情、感慨,投稿者從生活切入,對外是對社會的關心,對內則是自我生命成長及省思。
羅智成委員(以下簡稱羅)
近期高中生的作品讓人屢屢有驚豔的感覺,年輕創作者很勇敢,勇於挑戰各種的風格、形式及主題,且或許跟投稿者的閱讀經驗有關,他們對想像中的詩很多元,有的傾向意象,有的傾向創意,有的則傾向抒情,各種傾向都很熟練,也讓我覺得臺灣是全世界現代詩社會基礎最好的地方。而其中唯一讓人感覺較年輕的部份,在於腔調部份。
臺灣的文學獎非常多,若每一個文學獎沒有自己特殊的定位,難免會有重覆,希望可以透過評審委員的想像來塑造每個文學獎不同的風格與腔調。除了大家強調的熟練修辭、技巧外,真誠地面對自己,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聲音或觀點,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。
■決審過程
本屆進入決審的作品有二十一篇,主席提議第一階段由每位評審各圈選出五至七篇,彙整之後再討論及進行第二階段評審,其他兩位評審附議。
第一輪投票
三位評審圈選作品結果為:
◆一票作品五篇
B091〈星期三的晚上,月亮炸開了〉(向)
B226〈輓歌〉(向)
B278〈回收瓶的星球〉(羅)
B485〈小廟經營〉(蕭)
B562〈濃霧特報〉(蕭)
◆兩票作品五篇
B113〈寄信〉(羅、向)
B147〈一個穿戴整齊的人〉(羅、蕭)
B274〈昨天的燈沒有今天亮──悼國三生〉(羅、蕭)
B392〈錐麓〉(向、蕭)
B471〈新手攝影指南〉(羅、蕭)
◆三票作品一篇
B413〈我來過這裡〉
各篇討論
B091〈星期三的晚上,月亮炸開了〉
向:有創意、想法,透過超現實的想像將阿姆斯壯帶進作品之中,重點在於月亮裂成一個等距,也因而結合了幾何及數學,變成緊密的課本文字。雖然使用超現實的手法,但太散漫了,可以更堅練,部份斷裂的地方可以更多,比較有跳躍,故這篇可以放棄。
B226〈輓歌〉
向:主要呈現人跟人之間的感情,調動文字、語言及聲韻的方式有其優點;雖然題名「輓歌」,但沒有表達,也不清楚是生命、青春還是生命悲哀的輓歌,特別是第一行「哭著,你回來了」,推測應是在睡夢中,結尾就不應再是「哭著,你回來了」,可先保留。
B278〈回收瓶的星球〉
羅:看似是失智老人的過程,很有戲劇感,情境及意象說明清楚,特別是記憶部份,應是失智老人的記憶,結尾部份還可以;但中間沒有線索,描寫的內容及題目有點距離,有些線索沒有抓到,建議可以保留。
B485〈小廟經營〉
蕭:對信仰、社會議題的發言,有可看性,如第一行「門開,香爐湧入大量訊息」,是透過現代觀念面對舊時信仰,類似使用工商管理的方式去經營宗教信仰,所以有其獨特的地方。
B562〈濃霧特報〉
蕭:很精采,濃霧特報一方面是天象的觀察、空氣汙染的觀察,一方面也是人與人之間還是濃霧相隔離的觀察,在天象、人心之中做來回的徘徊,在隔閡與清明之中看清楚這兩個面向之間有所轉折,值得考量。
B113〈寄信〉
羅:所使用的對白體如同寄信中的語彙,透過這些語彙的貫穿,間接卻清楚地表達兩個人的關係;敘事故事的功力很不錯,在一開始講故事的意思清楚。
向:有敘事上的技巧,採用對話體的書寫方式,詩句可以相互連結,並勾起收信者的回應,在技巧上有一定熟練;用語很平淡,卻很深刻,形容相當精準,「像小貓舔過蜜色的手背/兩行腳印被海浪舔掉」使用舔字有點細膩,也有點曖昧。
蕭:引號所寫的是信的內涵,但最後一段最後一行可刪除,刪除後便更具有曖昧、詩意。
B147〈一個穿戴整齊的人〉
羅:像一個攝影師玩特寫鏡頭,作者很喜歡玩細節的意象刻畫,鏡頭感非常強烈。作者有抓到反諷,讓讀者有閱讀上的張力,覺得有什麼東西要呼之欲出。在最後一段「我們彼此檢查服裝/確定我們是否還是/穿戴整齊的,人」,是帶著疏離的眼光看待現代人的從眾心理,這部份令人驚訝,對「強調一致性」保有戒備的眼光。
蕭:這首詩是思想上的質疑,穿戴整齊在生活倫理上是被要求的,但此首詩中是一種反諷,到底這樣是對還是不對,好還是不好,作者沒有特別辨明;第一段從生活中的細節進入非常的細膩,到第二段強調、質疑在課業上是否被要求成為典範,第三段跳離了高中生活的範疇,考量什麼樣生態才是合理、好的,最後一段幻化了,已跳離日常現實生活。整齊本是符合、有一定規格,但是否要跳離規格才是對的呢?
向:有視覺性、漫畫式的嘲諷。每一段都是圖像,當圖像出來後會讓人覺得可笑,那個可笑就是諷刺,是在制度式、集體式、共同式的要求下的嘲諷,技巧及文字都寫得很好,可多投這一票。
B274〈昨天的燈沒有今天亮──悼國三生〉
蕭:題材比較時事,作者因應近期社會案件而心有所感,對於目前教育體制、人、同學跟同學之間的霸凌、哀掉,都有相當深刻、動人的描述,但並不濫情,題目「昨天的燈沒有今天亮」也是一種安慰;此首詩也有精采的部份,如:假設受害者繼續生存在這個社會上,說不定會有很美好的未來,並為他的未來著想。
羅:這位作者較生澀,一位年輕的創作者試圖對一個震動社會的事件發出自己的聲音,而發出聲音的方法不是透過分析,而是透過同理心的投射,很喜歡這種態度,表示作者試圖了解不同人的不同遭遇。以詩的創作來說,最基本的動作就是將同理心、自我投射等發揮得很好。
B392〈錐麓〉
向:題目太文言,但內容相當不錯,主要寫原住民在山林峽谷中的生命、生活,如:米酒、檳榔等,主要描述原住民自然的生存環境,後面則呈現原住民在現今所遭遇的各種打擊、壓抑,最後一行則較為正向。此篇就原住民的議題來看,在多樣性的表現上較為不錯。
蕭:就原住民山林峽谷、生活的面貌,甚至於歷史的回音都寫得相當精采。題目部份不太了解,麓應是山麓、山腳下,但錐是指錐形的山腳還是峽谷呢?「錐麓」一詞應是作者自己發明的。
羅:年輕的創作者會努力透過同理心去想像、推想他人的感受,但不懂「懸吊的族人一如死藤」是指什麼?這邊似乎有點刻板印象,硬是組成一塊。
B471〈新手攝影指南〉
蕭:很有趣,現在大部份都用手機攝影,也有很多變化與技巧,透過教導他人怎麼攝影的方式,不只攝影方式,更教導對待人生的態度與學習,是很有趣的題目。最後強調「我們要變得原始/畫面要留在原地/過去終將死去」,這首詩很嚴肅地探訪了攝影的必要性、人生的重覆性。
羅:感覺作者的頭腦很清楚,在寫作的過程中強調特殊的表現,並有條理、周延地將事件鋪陳開來,非常厲害。在開頭便有提到是老式、傳統的攝影,也因此需要攝影指南,在後面有花較大篇幅呈現老式攝影機的技巧,但不會讓人覺得太多,作者透過老式攝影機的技巧來暗示觀看事情的觀點,最後又拉回現在社會使用手機拍攝,結尾「畫面要留在原地/過去終將死去」則是一種間接反控。
B413〈我來過這裡〉
向:用比較平淡的筆法呈現親情,如第一段「在我剛學會走路的時候/曾經在此/簽下美麗的足印」可推測出為母子或母女;後面「什麼都比妳/高了一些」應該是自己長得比母親高了;仍有一些缺點,描述親情大多使用不帶痕跡的方式,如行走的地點、一同用餐過的餐桌等,但最後一段比較明顯地露出了想法,特別是最後一句「因為愛,所以我們永恆」,將整首詩的深刻意涵拉了下來。
羅:這首詩非常美,每一句都是漂亮的畫面,且內容相當有趣。作者將平凡的親子之情寫的如天堂一樣,感染力非常強,但最後一句「因為愛,所以我們永恆」有點太滿,可以刪除。
評分結果
三位評審就第一輪投票結果,分別給予一到六分。評分結果:
B113〈寄信〉 六分(向五分、羅一分)
B147〈一個穿戴整齊的人〉 十八分(向六分、蕭六分、羅六分)
B226〈輓歌〉 一分(向一分)
B274〈昨天的燈沒有今天亮──悼國三生〉 六分(向四分、羅二分)
B392〈錐麓〉四分(向二分、蕭二分)
B413〈我來過這裡〉 十二分(向三分、蕭五分、羅四分)
B471〈新手攝影指南〉 八分(蕭三分、羅五分)
B485〈小廟經營〉 一分(蕭一分)
B562〈濃霧特報〉 七分(蕭四分、羅三分)
■決審結果
第一名〈一個穿戴整齊的人〉
第二名〈我來過這裡〉
第三名〈新手攝影指南〉
佳 作〈寄信〉
佳 作〈輓歌〉
佳 作〈昨天的燈沒有今天亮──悼國三生〉
佳 作〈錐麓〉
佳 作〈小廟經營〉
佳 作〈濃霧特報〉